
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
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
老僧汲水归,松露坠衣绿。
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
译文、赏析 / 严勇
译文
图片
在深山之中,寺庙隐约难见,修长的竹林,被藤蔓的阴影所笼罩。
突然间,稀疏的钟声传来,白云弥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
老僧提着水桶归来,松树的露水滴落,染绿了他的衣襟。
钟声渐歇,寺门已经关闭,山间的鸟儿开始争夺栖息之地。
注释
图片
修竹:长长的竹子。
疏钟:稀稀落落的钟声。
钟残:钟声完了。
掩:关,合。
注释引用:百科赏析
图片
这是元代诗人陈孚的一首山水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将题目“烟寺晚钟”四字,分别插入四句中,让人感受到“烟寺晚钟”的具体景象与意蕴,结构巧妙,意境绝美,描写独特,令人过目不忘。
“山深不见寺,藤阴锁修竹。”首联是说,在深山之中,寺庙隐约难见,修长的竹林,被藤蔓的阴影所笼罩。这是写“山寺之幽静”。
首联重在描写“烟寺晚钟”中的一个“烟”字。山寺朦朦胧胧,就掩藏在深山之中,但因为竹林太密,反而不能看见山寺。整个过程,都蒙在一个“烟”中,掩藏在“不见”二字中。一个“锁”字,用得极妙,既写出藤蔓缠绕竹林的密实,更暗喻深山的幽静仿佛能“锁住”声响与时光,为后文“钟声”的出现埋下伏笔。
“忽闻疏钟声,白云满空谷。”颔联是说,突然间,稀疏的钟声传来,白云弥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这是写“山寺之钟声”。
颔联重在描写“烟寺晚钟”中的一个“钟”字。首联重在写“静”,颔联重在写“声”。在“白云满空谷”的空旷环境里,这钟声非但没打破寂静,反而因“空谷传响”,让寂静更显深邃。这就是以“声”衬“静”的笔法,钟声成了“寂静的注脚”。
“老僧汲水归,松露坠衣绿。”颈联是说,老僧提着水桶归来,松树的露水滴落,染绿了他的衣襟。这是写“山寺之静谧”。
颈联重在描写“烟寺晚钟”中的一个“寺”字。 “老僧汲水”有声,“松露坠衣”有声,这声音与山寺钟声相呼应,一低声一嘹亮,却始终没脱离“静”的基调。同时,“老僧”二字,也与题目中的“寺”呼应。
“钟残寺门掩,山鸟自争宿。”尾联是说,钟声渐歇,寺门已经关闭,山间的鸟儿开始争夺栖息之地。这是写“山寺之晚景”。
钟声渐歇,寺门轻掩,山鸟争宿,都重点落在“烟寺晚钟”中的一个“晚”字。在暮色中,这种“人闲、鸟闲、寺闲”的画面,恰好呼应了深山古寺的禅意——不追求热闹,只顺应自然,在平淡中藏着自在。
纵览全诗,从“不见寺”之幽深,到“闻钟声”之空灵,再到“人归鸟宿”之闲适,层层递进,巧用“视觉”(藤竹、白云、山谷、老僧)与“听觉”(钟声、汲水声、松露声),不但把“烟寺晚钟”的景象,写得立体可感,更把深山古寺的“寂”“禅”一味,写的余味悠长,是为山水诗中的名篇佳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