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鹏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 王 杨摄(人民视觉)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坚持康复训练,我生病的次数少了,身体更好了。我想,如果我懂点技术,从单纯的体验到参与研发,新产品的问世就能快些。 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了不少技术,成为一名研发人员。看到王先生再次站起来时,我不仅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作为研发人员,我感受到来自患者、同事的认可。 正因为我是一名残疾人,所以当我能为这个群体尽一份力、用科技让更多残" />
聂鹏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进行康复训练。 王 杨摄(人民视觉)
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辅助下坚持康复训练,我生病的次数少了,身体更好了。我想,如果我懂点技术,从单纯的体验到参与研发,新产品的问世就能快些。
为此,我利用空余时间学了不少技术,成为一名研发人员。看到王先生再次站起来时,我不仅与他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更重要的是,作为研发人员,我感受到来自患者、同事的认可。
正因为我是一名残疾人,所以当我能为这个群体尽一份力、用科技让更多残疾人站起来时,感觉很酷!
这几年,我感受到社会对残疾人更加友善。我在杭州定居,城市里的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健全。乘坐地铁时,只需向服务台申请,工作人员便会拿出无障碍斜坡,全程为我们的出行护航。我热爱这座城市,不仅是因为这里高楼林立、生活便捷,更在于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支持。
最近,我戴上“脑机接口帽”,开始测试新产品。随着技术逐渐成熟,外骨骼设备可以捕捉患者的意念、辅助行走,相信更多残障人士将拥有更美好的生活。
(本报记者窦皓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28日 02 版)
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