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军事圈,跟菜市场一样热闹。
一则八卦传得有鼻子有眼:说毛熊一口气拿下了阿尔及利亚、伊朗、埃塞俄比亚这仨哥们的80架战机大单,苏-34、苏-35、苏-57全家桶打包,就差开瓶伏特加当场庆祝了。
虽然官方还没敲章,但网上已经流出几张沙漠涂装的苏-34照片,那感觉,就像你怀疑邻居老王藏了私房钱,结果第二天就看见他换了辆新车。
这事儿魔幻在哪?
魔幻在,全世界都以为毛熊被制裁得连芯片都得从洗衣机里拆了,结果人家转头就在国际军火这个高端局里,打出了一波王炸。这让很多人看不懂了,到底是西方制裁是个纸老虎,还是俄罗斯军工有什么祖传的续命大法?
更有意思的是,这事儿把另一个问题直接顶到了台面上:咱们的中航工业,技术上天天捷报频传,歼-20帅得掉渣,歼-35眼看要上舰,怎么到了国际市场上,雷声大雨点小,总感觉差了那么一口气?
这背后,压根就不是技术好坏那么简单,而是一场关于“生存模式”的血腥厮杀。
说白了,俄罗斯这波操作,不是卖飞机,是卖一种“凑合过日子”的解决方案。
你看这三个买家,阿尔及利亚、伊朗、埃塞俄比亚,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要么是被西方长期拉黑,要么是兜里实在没几个钢镚,但又想在邻居面前支棱起来。
他们的需求很简单:第一,要快。第二,要便宜。第三,别那么多屁事儿。
俄罗斯的方案,完美命中了这三点。
首先,卖的都是老熟人。这些国家几十年来飞的都是苏系战机,从飞行员的肌肉记忆到地勤的扳手尺寸,全是一套体系。换俄罗斯的新飞机,相当于你用了十年安卓,新手机还是安卓,顶多就是UI变了变,上手贼快。你要是换成中国的飞机,那等于换成苹果系统,整个后勤、训练、弹药体系全得推倒重来,那不是换装备,那是闹革命,花钱还遭罪。
其次,价格是真香。据说苏-35已经卖出了4000万美元一架的“骨折价”。4000万什么概念?F-35的一个零头。对于那些预算紧张,又想买个“准五代”回来充门面的国家来说,这简直就是军火界的拼多多,还要啥自行车?
最骚的操作是,俄罗斯不搞“捆绑销售”。美国的军售,就像你去苹果店,买个iPhone,店员会热情地向你推荐AirPods、Apple Watch、iCloud全家桶,一套下来,比飞机本身还贵。俄罗斯不一样,他就跟街边修手机的大爷一样,“哥们,飞机你拿走,弹药你用自家的还是我这儿的?都行!只要能飞起来,咱啥都好商量。”这种灵活性,对于那些家底不厚的买家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质上,俄罗斯和这几个国家,形成了一个奇特的“制裁者联盟”。大家都在西方的黑名单上,谁也别嫌弃谁,做起生意来反而没了心理负担。你从一个已经被拉黑的人手里买东西,还能怕被二次拉黑吗?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
所以,俄罗斯这80架订单,根本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江湖规矩”的胜利。靠的是几十年的老交情、低到尘埃里的价格,和一种“兄弟你懂的”默契。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的中航工业,技术明明更先进,为什么就玩不转这套江湖规矩?
因为咱们压根就没想混这个“江湖”。
很多人觉得,卖飞机就像卖汽车,谁性能好、性价比高,谁就卖得好。这想法,太天真了。国际军火市场,从来不是一个自由市场,它更像一个有着森严等级的会员制俱乐部。
俱乐部的老板是美国,俄罗斯算是个手里有几张老会员卡的“前VIP”。大部分国家,都得看老板的脸色行事。
中国战机想打进去,面临的根本不是技术门槛,而是“身份门槛”。
第一道坎,就是刚才说的“生态系统”。想让一个用了几十年俄系装备的国家,一夜之间换成全套中式体系,成本高得吓人。这不是买几架飞机,是把整个国防体系的底层代码重写一遍。除非有天大的政治决心和花不完的钱,否则没人敢这么干。
第二道坎,是无处不在的“长臂管辖”。伊朗想买中国战机吗?估计做梦都想。但它敢吗?它不敢。因为它买了中国的歼-10CE,明天可能就会触发美国的次级制裁,不光飞机没到手,连石油都卖不出去了。对于很多国家来说,买中国战机是一道选择题,但这道题的B选项后面,括号里写着“可能导致破产”。谁敢选?
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中国军工的底层逻辑,就和俄罗斯不一样。
俄罗斯的军工,现在是典型的“外循环”模式。国内订单有限,必须靠出口订单养活整个研发和生产线。所以它必须不择手段地抢单子,哪怕是降价、赊账、技术转让,只要能让生产线转起来就行。这就像一个没落的贵族,得靠不断变卖家产来维持体面。
而中航工业,是彻彻底底的“内循环”驱动。我们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光是国内自己的订单,就足以撑起一个庞大且持续升级的军工体系。歼-20要换代,海四代要上舰,六代机在预研……源源不断的内部需求,才是我们军工发展的最大引擎。
这种模式决定了,我们卖东西,心态不一样。
我们不急于卖“单品”,我们想推的是“全家桶”。歼-10CE很强,但它配上预警机、无人机、数据链和地面指挥系统,才能发挥出120%的战斗力。我们卖的不是一架飞机,是一整套“制空权解决方案”。这东西好不好?当然好。贵不贵?当然也贵。
这就好比,俄罗斯在卖二手车,车况还行,价格便宜,能开。中国在开4S店,卖的是最新款,还提供全套保养、保险、金融方案,东西是顶级的,但门槛也高。
所以你看,中航工业在国际市场上“慢”,不是因为产品不行,而是因为我们的战略定位和俄罗斯根本不在一个维度。我们是在筛选客户,找那些有钱、有远见、还敢于对西方说“不”的长期合作伙伴。巴基斯坦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从枭龙开始,一步步把合作做深做透,共同成长。这叫“样板间”策略,慢,但是稳。
话说回来,俄罗斯这80架订单,看着风光无限,其实背后全是窟窿。
最大的问题:产能。仗打了这么久,俄罗斯自己的战机损耗都补不上,哪来的产能给国外客户按时交货?西方的制裁虽然没能一招锁喉,但对它的高端制造业打击是实实在在的。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航电系统的芯片,很多都得靠“灰色渠道”进口。这种供应链,极不稳定,今天能搞到,明天就可能断货。订单是签了,飞机啥时候能交付,得画个大大的问号。
更深层的问题是技术创新。苏-57吹了这么多年,产量还是个位数,实战表现也神神秘秘。现在出口还得靠苏-27家族的各种“魔改拉皮”版本撑场面。这说明什么?说明它的创新引擎已经开始熄火了。一个只能靠卖存货和老款改型过日子的军工大国,它的未来,其实已经写好了。
所以,这笔80架战机的大单,根本不是俄罗斯军工的“第二春”,更像是它的一次回光返照。它用尽最后的江湖人脉和价格优势,打出了一记看似华丽的组合拳,但这背后,是空心化的产业、停滞的技术和脆弱的供应链。
而我们呢?
我们走的,是一条完全相反,也更艰难的路。先用庞大的国内市场把技术和产能都打磨到极致,实现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彻底不怕任何人“卡脖子”。然后,再拿着经过千锤百炼的产品,稳扎稳打地去开拓国际市场,不求一时的订单数量,只求长期的战略合作和口碑建立。
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俄罗斯耍的是一套祖传的剑法,招式华丽,名声在外,但内力已经渐渐不支。而中国,则是在默默地修炼内功,一拳一脚,根基打得无比扎实。
短期看,俄罗斯靠着耍花枪还能唬住几个人,签几个大单。
但把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二十年,当内力耗尽的剑客再也耍不动的时候,那个把内功练到化境的高手,才会是最终站在武林之巅的人。
军火市场,从来不缺一两款爆品,缺的是能够持续领跑的体系。毛熊的老本还能吃多久?天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埋头种地的兔子,正在为一场颠覆性的收获,积蓄着全部的力量。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