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美国投资基金强新资本有一个隐秘的计划。该基金由李嘉强控制,他曾在中国东南大学医学院学习,后获得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创办了几家成功的生物公司。
2013年起,李嘉强开始关注一家美股上市的中国医药公司,并在二级市场上持续买入该公司股票。2016年,他还通过10笔不同的银行转账,将1300万美元转到女儿名下的加拿大账户,继续购买这家公司——科兴生物的股票。
科兴生物在中国以生产疫苗而闻名。李嘉强的女儿通过加拿大账户购买了科兴生物4.9%的股份,一旦超过5%的门槛,就必须按规定披露。因此,李嘉强又使用另一位家人A的加拿大账户,先后两次转入500万美元,继续购买科兴生物股票。10个月后,这位家人也购入了3.5%的股份。到2017年底,加上李嘉强原有的22.5%,他实际上已经持有科兴生物31%的股份。2018年5月,李嘉强继续通过家人账户购买了600万普通股,持股比例达到32.6%。
这些操作最终被美国证监会发现,李嘉强和强新资本被罚款29万美元。然而,这并未阻止强新资本继续其计划。2024年初,停牌六年的科兴生物宣布每股分红55美元,远超停牌前股价的6.47美元。此外,还有后续两次分红,总分红最高可达75亿美元,相当于科兴停牌时市值的20倍。这一巨额分红引起了广泛关注。
科兴生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当时河北唐山防疫专家尹卫东与北大未名、新加坡外企联合成立了北京科兴生物。尹卫东早年在唐山卫生防疫站工作,后来通过甲肝疫苗的研发获得了深造机会。1992年,他在唐山成立了医学生物技术开发公司,但资金不足。1998年,尹卫东认识了北大未名董事长潘爱华,后者借给他500万元完成甲肝疫苗的临床试验,并建议他将公司搬到北京。2001年,北京科兴生物成立,股东包括尹卫东的唐山怡安生物、新加坡外企和北大未名。
为了帮助北京科兴在海外市场融资,北大未名同意将大部分股权让渡给尹卫东控股并担任董事长的科兴控股。条件是北大未名保持对北京科兴的实际控制权,并能选派董事。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009年,赛富基金介入,试图私有化科兴生物并回归A股。潘爱华对此不满,联合资本组成买方团竞标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双方的竞争一直持续到2018年的股东大会。
2018年3月,科兴生物发布公告称,包括尹卫东在内的五位原任董事成功连任。而北大未名则表示,多数股东投票反对现任四位董事的连任,并提议新的董事会。同年4月,双方爆发冲突,潘爱华派人封了北京科兴的厂房和办公楼,导致大量疫苗报废。这场内斗中,尹卫东另起炉灶,成立了科兴中维,专注于新冠疫苗的研发。2021年,科兴中维成为全球出货量最多的新冠疫苗供应商,营收达到1280亿元,盈利955亿元。
随着新冠疫苗的成功,科兴中维成为了焦点。潘爱华认为香港科兴在新冠疫苗研发过程中,将北京科兴的资源输送至科兴中维,造成经济损失。然而,潘爱华最终未能阻止科兴中维的发展。2024年初,科兴生物宣布巨额分红,引发了股东们的关注。这场长达八年的“疫苗战争”似乎即将落幕,公共卫生的荣光时刻和抗疫的集体记忆,赢家将笑纳这场世纪疫情带来的丰厚回报。
配资账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